供需结构持续优化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时间:2017-09-12 信息来源:核算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稳步提高。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贡献增强

 

五年来,全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201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不含研发与开发支出)31827.9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其中,第一产业平稳低速发展,第二产业增速持续回落,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产业结构沿 “三、二、一”方向发展进程明显加快。2016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92.8亿元,比重为11.0%,比2012年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58.5亿元,比重为47.3%,比2012年下降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76.5亿元,比重为41.7%,比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工业0.3个百分点,改变了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工业的局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高于工业30.2个百分点,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1  2012-2016年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二、内部结构不断改善,产业层次逐步提升

 

(一)农业结构趋优向好,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五年来,全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和规模结构,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倍增工程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工程,做精做强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规模化经营逐年扩大。

 

农业内部结构有所优化。农林牧渔业五大行业中,农业和畜牧业两大主要行业比重有所下降,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和林业三个行业比重提高,呈现“三升二降”的特点。2016年,全省农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的89.9%,比2012年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畜牧业分别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为64.7%25.1%,分别比2012年下降0.90.8个百分点;渔业占3.4%,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林业分别占4.2%2.6%,均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三大优势产业比重稳步提高。2013-2016年,全省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0.0%69.9%71.0%71.0%,分别比2012年提高0.30.21.31.3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逐年提升。2013-2016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分别为63.0%64.2%65.6%66.7%,均高于2012年水平,距《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的目标仅差3.3个百分点。

 

(二)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全省积极实施有保有压的产业政策,不断加大工业技改和研发投入,有效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工业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资源类产品生产大幅萎缩,高耗能行业增幅回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201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首次超过钢铁工业,成为全省引领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制造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工业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发展提速,电力工业稳定发展,采掘业生产大幅下降。2016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83.2%,比2012年提高12.5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6.6%,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采掘业增加值占10.2%,比2012年下降14.2个百分点。

 

2  全省工业三大门类比重变化



 

支柱产业发展呈现新变化。多年来,全省工业七大支柱产业按实现增加值大小依次为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制造业,目前,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顺序出现新变化:一是全省“一钢独大”的局面得到改变。2012年,钢铁工业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高达33.3%,比重高于第二大产业装备制造业14.8个百分点;2016年,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到26.0%,钢铁工业比重降为25.5%,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钢铁工业0.5个百分点,成为第一大主导支柱产业。二是食品工业发展超过纺织业,成为全省工业第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所占比重由2012年低于纺织业0.3个百分点发展为2016年高于纺织业0.1个百分点。2016年,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重比2012年提高的有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建材工业等五大产业,分别提高7.51.20.80.50.1个百分点;钢铁工业、石化工业等两大产业比重下降明显,分别比2012年下降7.81.5个百分点。

 

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37.9%,比2012年下降6.4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三个行业分别下降4.32.51.4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8.4%,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高端技术装备制造增加值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46.9%,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三大领域分别占15.8%14.8%13.8%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生态环保催生新兴服务业成长

 

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全省积极培育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业态多样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现代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2016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549.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3.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2.3%,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比重达56.9%,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71.5%,拉动服务业增长7.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占13.0%,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随着生态环境治理治理力度的加大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催生新行业产生和快速成长,服务业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全省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8.6%,比2012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物业管理和中介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的6.5%4.3%2.6%1.3%1.0%,分别比2012年提高2.70.80.50.30.3个百分点。

 

一些公共服务业发展加快。 2016年,公共设施管理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0.8%,比2012年提高幅度超过1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占0.3%,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三、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全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调整需求结构,积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投资对经济增长支撑力度明显增强。

 

(一)消费需求显著增加,对经济贡献作用增强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健全以及政府对公共服务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居民消费预期逐步改善,消费升级势能得到有效释放,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2016年,全省最终消费率为45.7%,比2012年提高4.0个百分点;2013-2016年,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6.6%48.9%49.6%60.5%,呈逐年上升之势。

 

居民消费支出显著增加。2016年,全省居民消费支出10670.77 亿元,占全部最终使用的73.4%,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328元,比2012年提高3579元。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16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328元,比2012年提高3579元,年均增长7.4%。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上升。2016年,全省恩格尔系数为26.8%,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非食品支出占73.2%,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和通信支出占14.4%,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10.2%,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政府消费支出比重上升。2016年,全省政府消费支出3875.36 亿元,占全部最终使用的26.6%,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二)投资结构整体优化,有效投资持续增加

 

全省在补齐投资短板方面持续发力,加大了对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业投资力度。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3.2%,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22.8%,提高3.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占16.8%,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中,装备制造业占34.7%,比2012年提高2.6个百分点。随着精准投资的实施、有效投资的增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得到有效发挥。2016年,全省资本形成率为57.8%,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5%,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

 

四、政策助推折旧加速, 企业减税效应显现

 

五年来,随着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的实施,特别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新政的出台和营改增措施的推进对实体经济形成实质利好,增加值构成项出现新变化:固定资产折旧加速、企业税负下降。

 

(一)政策激励机制显现,企业折旧有所加速

 

国家关于生物制药、运输设备、计算机通信等行业在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实施,有力激发了企业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积极性。2016年,全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4483.1亿元,比2012年增加1136.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1%,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企业税负下降,发展后劲增强

 

“营改增”的全面推开和对一些产业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大部分实体经济企业税负减轻。2016年,全省生产税净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比2012年降低0.8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生产税净额多年以来均呈负值。生产税净额中,财政补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0.1%上升到2016年的0.5%,占生产税净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1.1%上升到2016年的4.4%

 

1  2012-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比重(%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固定资产折旧占GDP比重

12.6

12.9

13.3

14.0

14.1

生产税净额占GDP比重

12.8

14.8

13.4

12.8

12.0

   #补贴占GDP比重

0.1

0.4

0.5

0.5

 0.5

   #补贴占生产税净额比重

1.1

2.7

3.6

4.0

 4.4



五、流入流出结构优化,出口比重稳步攀升

 

制造业流出比重不断提升,矿产资源持续净流入,对外贸易保持较高比例顺差,流入流出和进出口结构得到优化。

 

(一)制造业为净流出主体,中高端产品流出比重高

 

2015年投入产出表显示,全省制造业净流出9000多亿元,占全省货物和服务总流出的比重达60%,占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为17.2%。全省净流出前十位的行业均集中于制造业,分别是: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二)资源类产品大幅流入,采掘业是进口的主体

 

2015年,全省采掘业净流入5500亿元,净流入额是20121.2倍。其中,煤炭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四大采掘业全部为净流入。采掘业实现进口653亿元,占全省进口的56.7%,比2012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金属矿采选业占53.8%,比2012年提高4.8个百分点。

 

(三)对外贸易顺差逐年加大,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高

 

2013-2016年,全省实现出口总值分别为309.6亿美元、357.1亿美元、329.4亿美元、305.8亿美元,分别高于同期进口70.4亿美元、115.4亿美元、144.0亿美元、145.4亿美元,进出口之比由2012年的41.458.6变为2016年的34.465.62016年,一般贸易出口占91.1%,比2012年提高6.9个百分点。

 

3  2012-2016年全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比重



   

六、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全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民营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营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在2015年首次突破2万亿以来,2016年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583.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8%,分别比2012201320142015年提高3.01.80.20.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16年,全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960.837.2变为2016年的1.657.840.6,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

 

2  2012-2016年全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第一产业

12.0

11.9

11.7

11.5

11.0

第二产业

52.7

52.0

51.0

48.3

47.3

第三产业

35.3

36.1

37.3

40.2

41.7

 

出口比重稳步提高。2016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出口261.9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达85.7%,比2012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处理稳增长与“三去一降一补”的关系,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冬奥会筹办、雄安新区建设等战略新契机,努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补齐河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根本性、关键性“短板”,合理配置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等市场要素,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动能,全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靠内需拉动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下阶段,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不懈奋斗。

 


版权所有@主办单位:河北省统计局   冀ICP备 06024562号  地址:石家庄合作路312号
信息公开电话:0311-87048151(传真)电子信箱:hbtjzfxxgk@sina.com
网站建设电话:(0311)87048151 电子信箱:wzgl@he.stat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