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补短板 促提升 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时间: 2016-10-19 浏览次数:?


 

  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快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实现四化同步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时期,我省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现代农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迈入新的阶段。同时,也应清醒看到,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抗风险能力较差、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外向度偏低、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缓慢等短板日益突出,阻碍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

 

  一、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运用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监测评价体系,采用线性综合评价方法,我们对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我省现代农业实现程度达69.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1.6个百分点,五年间平均每年提高4.3个百分点。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四个阶段划分标准,十二五时期,全省现代农业已由2010年的加速发展阶段迈入稳步推进阶段,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程度由2010年的51.3%提高到79.5%

 

  2015年,现代农业在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实现程度达79.5%,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8.2个百分点。

 

  1、农业绩效实现程度为89.4%,比2010年提高28.2个百分点

 

  ——耕地产出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十二五以来,我省耕地产出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均大幅提高,但近两年,提高幅度有所放缓。2015年,全省耕地产出率为3655/亩,实现程度达95.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35.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生产率为26096/人,实现程度达10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40.5个百分点。

 

  ——农业投入产出水平比较稳定。2015年,全省农业投入产出率为149.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5.4%,比2010年提高5.9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大幅提升。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有较大提升。2015年,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为142.1%,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37.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达70.1%

 

  农业绩效实现程度的发展变化,反映出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业生产力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耕地产出率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已接近或达到100%,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也得到快速提高。

 

  2、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程度为74.4%,比2010年提高28.2个百分点

 

  ——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增长较快。2015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473元,是2010年的1.4倍,实现程度为64.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3.5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十二五以来,全省农民收入保持稳步提高态势。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958元增加到2015年的11051元,增长1.9倍,实现程度为74.4%,比2010年提高44.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15年,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6%,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6.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达100%,已达到农业现代化目标。

 

  ——小城镇人口比重小幅提升。2015年,全省小城镇人口比重为25.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6.5%,比2010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稳步提升。2015年,全省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7.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5.0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5.2%,比2010年提高25.5个百分点。

 

  以上情况表明,十二五以来全省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县域人均生产总值较快增长,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小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相对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

 

  (二) 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加快,实现程度由2010年的44.8%提高到57.4%

 

  2015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程度达55.6%,比2010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1、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程度为73.7%,比2010年提高11.0个百分点

 

  ——人均粮食拥有量和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呈下降趋势。从实现程度看,2015年,全省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454.3公斤/人,比2010年增加36.0公斤/人,已达到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程度为100%。全省人均肉蛋奶占有量达到178.1公斤/人,比2010年增加8.7公斤/人,实现程度为33.9%,比2010年提高4.7个百分点。从人均拥有量看,自2013年开始,全省人均粮食和肉蛋奶拥有量呈下降趋势,2015年,人均粮食拥有量比上年减少2.4公斤/人,人均肉蛋奶拥有量比上年减少2.5公斤/人。

 

  ——三大优势产业产值比重逐年提升。2015年,全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比重达到71.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8.0%,比2010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状况表明,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较高水平,人均粮食拥有量已连续多年超过预定目标值,但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呈波动增长,2015年呈现下滑趋势。三大优势产业比重稳定在70%左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力度仍需加大。

 

  2、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程度为43.2%,比2010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小幅提升。2015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7.0个百分点;实现程度达87.0%,比2010年提高20.6个百分点。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2.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7.0%,比2010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农产品外向度降低。2015年,全省农产品外向度为2.9%,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比2010年降低0.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5%,比2010年下降15.0个百分点。

 

  ——农民专业组织发展较快。十二五以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长足发展。2015年全省农民专业组织覆盖率达到38.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8.0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7.4%,比2010年提高45.2个百分点。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情况显示,十二五以来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稳定在较高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快速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农产品外向度提升困难成为当前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最大制约因素。

 

  (三)发展支撑要素投入稳步增加,实现程度由2010年的44.7%提高到58.4%

 

  2015年,全省农业发展支撑要素实现程度为58.4%,比2010年提高13.7个百分点。主要表现在:

 

  1、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程度为56.2%,比2010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6%,比上年降低1.6个百分点,比2010年降低2.0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1.9%,比2010年下降15.0个百分点。

 

  ——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减少。2015年,全省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达到4.71人,比上年减少0.7人,比2010年减少0.2人;实现程度为24.8%,比2010年下降14.7个百分点。

 

  ——农村劳均受教育程度缓慢提高。2015年,全省农村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9.08/人,比上年增加0.04/人,比2010年增加0.3/人,实现程度为54.0%,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农民信息化水平提升较快。2015年,全省农民信息化程度达到78.5%,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9.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7.3%,比2010年提高34.8个百分点。

 

  从农业科技水平相关要素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十二五以来全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下降,农业科技人员减少,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弱化倾向。

 

  2、物质装备建设实现程度为59.9%,比2010年提高20.3个百分点

 

  ——财政支农资金持续增加。2015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比重达到12.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6.8%,比2010年提高16.2个百分点。

 

  ——稳产高产田比重提高。2015年,全省稳产高产田比重达55.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0.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5%,比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农机作业水平接近现代化目标。2015年,全省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达到74.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9.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达到99.6%,比2010年提高37.5个百分点。

 

  ——节水灌溉率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节水灌溉率达70.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7.7%,比2010年提高23.8个百分点。

 

  农业物质装备改善情况表明,十二五以来全省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促进了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节水灌溉率提高速度相对缓慢。稳产高产田比重提高困难,2012-2014年呈现下降趋势,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因素之一。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实现程度由2010年的49.1%提高到89.4%

 

  2015年,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程度达89.4%,比2010年提高40.3个百分点。

 

  1、资源状况实现程度为89.0%,比2010年提高38.7个百分点

 

  资源状况主要监测森林覆盖率情况。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1%,比2010年提高5.0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4.2%,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32.3个百分点。

 

  2、环境状况实现程度为89.7%,比2010年提高41.5个百分点

 

  ——水土流失治理达到农业现代化目标。2015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达到71.03%,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9.0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100%,比2010年提高45.2个百分点,已达到农业现代化目标。

 

  ——农业成灾率降低。2015年,全省农业成灾率为54.4%,比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100%,比2010年提高54.9个百分点,达到农业现代化目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监测情况表明,十二五以来,全省加大植树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连续多年超额完成水利部和省政府下达我省的年度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任务,农业成灾率持续下降,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和农业成灾率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二、四大短板制约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实现跨越发展,但监测结果显示,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我省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缓慢,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等短板日益突出,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

 

  (一)抗灾防灾减灾能力较薄弱

 

  7.19洪灾给我省局部地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民增收造成较大损失,也暴露我省农业抗灾防灾能力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防范意识较差,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普遍存在重发展轻预防的现象;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对保险认知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四是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农险仍存在覆盖面低、产品缺乏创新、经营管理方式粗放、财政配套能力弱等突出问题,急需加快农险创新步伐。

 

  (二)农业科技支撑不足

 

  我省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不足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一是近几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3.6%,比2010年低2.0个百分点,比上年低1.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仅为51.9%,与2020年目标值相差6.4个百分点。二是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增长不稳定。2015年,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为4.71人,比上年减少0.7人,比2010年减少0.2人;现代农业实现程度仅为24.8%,离目标值仍有较大距离。

 

  图2

 

  (三)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提升缓慢

 

  我省农村实用人才与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文化程度低导致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和科技推广应用难度加大,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仅比2010增长0.3/人,年均增长0.04/人。2015年,农村劳均受教育程度为9.08/人,现代农业实现程度为54.0%,与目标值10.0/人相比,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提高任务很重。

 

  图3

 

  (四)农业对外开放发展缓慢

 

  一是利用外资规模小,比重低。2015年,我省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为9518万美元,仅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5%,比上年下降72.6%,而同期全省外商直接投资仅下降3.1%。二是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缓慢。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量虽然稳步增加,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农产品外向度始终徘徊在3.0%左右。2015年,全省农产品外向度为2.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0.3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实现程度为-55%,是现代农业发展监测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

 

  图4

 

  三、多措并举,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

 

  (一)补装备设施短板,提升农业基础支撑能力

 

  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技术水平。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节水灌溉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加强种养设施、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

 

  (二)补科技创新短板,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三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四是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和扶持,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三)补人才短板,满足现代农业人才需求

 

  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来引领,也需要普遍提高农民素质来支撑。一是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造就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培育与引进高端人才,由高等院校针对市场需求,专门开设一些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由过去单一的生产型人才,转向市场化、信息化等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引导大学生回流农村,鼓励参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建设。

 

  (四)补对外开放短板,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积极适应新常态,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机遇,提升我省农业外向度。一是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精心打造一批专业、特色出口农产品创汇基地;二是培育壮大出口型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壮大农产品出口主体;三是做强农产品品牌,重视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四是完善扶持政策,营造农产品出口的良好环境。

 

  (五)补保险服务短板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加大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保护伞的作用,充分激发种植、养殖农户的投保积极性。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和了解保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增强农民的参保意识。通过简化重保轻赔手续,建立反应快、效果好、双方满意的理赔机制。二是加强农业保险的业务体系建设,依据《农业保险条例》,细化完善配套措施,加快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结合特色农业的需求,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