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借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时间: 2014-11-05 浏览次数:?

  

                                           ——2013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2013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取得了良好成效,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在规模、实力等方面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当前,应紧紧抓住发展契机,充分发挥优势,实施重点突破,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一、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2013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9404.8亿元,增长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6%。在135个县(市)中,地区生产总值超300亿元的县(市)有13个,比上年增加1个;超100亿元的县(市)66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迁安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05.1亿元。9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8.2%),44个县(市)增速超过10%

 

  (二)财政实力稳步增长

 

  2013年,全省县域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4.7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达到37.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18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三河市突破50亿元,达54.3亿元,居135县(市)首位,迁安、武安两市公共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足3亿元的县(市)由2012年的56个减少到40个。

 

  (三)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2013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1064个,比上年增加1105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997.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932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8.0%。其中,迁安、藁城和武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县域工业呈现加快增长势头,107个县(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9.4%)

 

  (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2013年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5.652.731.7,一产和二产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20.8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县域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经济发展活力明显提升

 

  一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13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100亿元,同比增长1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54个县(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3个县(市)超出70%,比上年增加3个。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3年,县域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64.8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63.6%提高到6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的有61个县(市),比上年同期增加14个,其中,10个县(市)超200亿元,比上年增加5个。

 

  三是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9.9亿元,同比增长13.7%,增幅高出全省0.1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到63.1%

 

  四是对外经贸繁荣发展。县域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2.3%,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出口总值134.2亿美元,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到43.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41个县(市)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个。

 

  二、县域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一)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一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102元,同比增长12.6%,其中,61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水平,万元以上的县(市)达38个,比上年增加19个。76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在岗职工工资稳步提高。2013年,县域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达3.7万元,同比增长8.6%。其中,4万元以上的县(市)有21个,3万元以上的有11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1个和35个。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其中,34个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城乡居民储蓄存贷款较快增长。2013年,县域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189.1亿元,同比增长15.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799.3亿元,同比增长20.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22223.1元,同比增长13.0%,其中,72个县(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在2万元以上,比上年增加21个。

 

  四是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移动电话用户和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与日俱增,民用汽车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县域移动电话用户达4209.3万户,同比增长8.6%,国际互联网用户达583.2万户,同比增长10.8%,民用汽车拥有量达512.2万辆,同比增长14.5%

 

  (二)民生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2013年,县域民生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县域公共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2.0%19.1%。县域农、教、科、文、卫支出比重达50.7%,高出全省水平8.7个百分点。

 

  (三)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

 

  2013年,县域医疗卫生支出261.8亿元,同比增长19.1%,提高10.6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7.5万床,比上年增长7.8%;执业(助理)医师6.5万人,同比增长27.4%

 

  (四)社会保障体系愈加完善

 

  2013年,县域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同比分别增长2.2%0.6%;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3.3%21.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同比增长4.4%,提高1.2个百分点。

 

  三、制约因素

 

  2013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产业结构层次低、县域财政规模偏小、与经济发达省份差距拉大、城镇化进程缓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一)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部分县(市)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在135个县(市)中,88个县(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超出县域平均水平(15.6%),65个县(市)超过20%18个县(市)超过30%81个县(市)三产比重低于县域平均水平(31.7%)。23个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超出6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于30%,存在二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相对较低的现象。

 

  (二)财政规模仍偏小

 

  从总量水平看,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4.7亿元,占全省的37.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占GDP4.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从县均水平看,县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亿元,比上年增加0.7亿元,41个县(市)超过县均水平,比上年减少3个。从分市看,张家口、衡水、邢台三市县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全省最低,均不到4亿元。

 

  (三)与经济发达省份差距拉大

 

  2013年,我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与山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拉大。我省县均人口45.3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分别相当于山东、浙江和江苏县均人口的61%77.7%46.2%。县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3.7亿元,分别相当于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的22.5%37.9%41.2%,差距分别扩大1.45.62.2个百分点。县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亿元,分别相当于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的12.1%20.7%29.9%,差距分别扩大0.64.03.4个百分点。县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相当于山东、浙江、江苏三省的63.4%36%32.4%,差距分别扩大0.63.01.6个百分点。县域人口规模偏小,综合经济实力偏弱,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

 

2013年河北县域主要经济指标与部分省份比较表

 

县均GDP(亿元)

县均人口(万人)

县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县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江苏

637.9

98.0

51.9

310.8

13598

浙江

379.6

58.3

30.5

279.9

15821

山东

348.7

74.3

21.1

158.8

10620

河北

143.7

45.3

6.3

100.7

9102

 

  (四)城镇化进程缓慢

 

  从国际城镇化一般规律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达到70%,才会进入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2013年,河北省城镇化率48.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73%5.6个百分点。在135个县(市)中,仅有18个县(市)城镇化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在40%以上的县(市)仅有46个,比上年增加5个。县城规模普遍偏小、聚集和吸纳人口、产业的能力不足,是我省城镇化率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三、突破方向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要抓住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局思维,明确发展定位,立足比较优势,突破制约因素,实现跨越发展。

 

  (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加快的条件下,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尤其是对农村民生工程的投入。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布向,根据各县具体的功能定位和特色制定发展规划。

 

  (二)做强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极,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加强集群引导和规划工作。促进河北各地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平衡发展,并突出各地产业独具的特色,走差异化道路,避免县域间产业的趋同化、同构化和恶性竞争。其次,进一步完善集群的发展环境。制定有利于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税收、科技、融资政策和优惠政策,为集群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第三,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职能。第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交通、电力、信息为重点,改善特色产业聚集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等项目,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完备的环境条件。

 

  (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加速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努力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区域特色鲜明的特色农业,围绕我省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细胞,是县域振兴的坚实基础和主力军。2013年,我省95个县(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70%以上,。建议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着力点,加大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力度,全面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五)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县域经济多样化发展

 

  针对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日益突出的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激发各县(市)内在活力和潜力,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全面均衡发展。

 

  一是率先发展打造经济强县。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经济强县数量少,难以更好地发挥引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可选择一批经济强县,充分发挥其区位、市场和产业优势,从政策、财政、金融和服务上给予倾斜和重点扶持,促其率先发展,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更好的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

 

  二是抓特色产业带动中间县。带动中间县加速崛起,发挥其资源优势,选准发展路子,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三是加大帮扶力度扶持贫困县。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及主要经济指标排在末位的县多数是贫困县,对贫困县应加大帮扶力度,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扶持鼓励。扶持侧重点从输血转到造血,在发展规划上给予指导,培育当地特色经济,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其经济总量,改变经济结构,争取脱贫甩帽。

 

  四是借力沿海规划发展沿海县。深入挖掘比较优势,加快沿海经济隆起带发展,使其成为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为实现河北由沿海大省向沿海强省跨越提供强大支撑。

 

  五是利用地缘优势发展环京津县。借京津冀协同发展先机,利用地缘优势,明确县域发展定位,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京津市场、人才、科技资源,使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