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我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 加快现代农业进程

时间: 2014-09-11 浏览次数:?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2013年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主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是重要结合点。

 

  2013年,全省现代农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发展水平较快提升,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发展支撑要素支持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面对农业农村新形势,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迎来新的挑战,从根本上突破制约因素势在必行。

 

  一、现代农业实现程度

 

  运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监测评价体系,采用线性综合评价方法,对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进行了监测评价。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我省现代农业实现程度达61.3%,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处在现代农业进程中稳步推进的初期阶段。

 

  (一)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较快提升

 

  提高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最终目的,在现代农业监测评价体系的四个方面中,综合发展水平依然是实现程度最高、贡献份额最大的方面。2013年,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实现程度达73.1%,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贡献率达41.8%

 

  综合发展水平包括农业绩效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农业绩效水平稳中加快。监测数据显示,农业绩效实现程度为85.1%,同比提高8.0个百分点。农业绩效水平主要通过耕地产出率、农村劳动生产率、农业投入产出率、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四方面反映。其中,耕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投入产出率、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实现程度分别为91.8%95.5%87.9%65.3%,同比分别提高9.810.34.93.8个百分点。

 

  社会发展水平提升较快。监测数据显示,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程度为66.8%,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一是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万元,比2012年增长5.0%。二是农民生活质量较快提高。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02元,比上年增加1020.6元,增长12.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9%,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小城镇人口比重达23.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66.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二)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2013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实现程度达52.0%,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贡献率为23.8%

 

  农业产业体系包括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两个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程度为69.2%,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2013年,全省人均粮食拥有量达460.3公斤/人,比上年增加13.4公斤/人,实现程度连续六年达100%。二是畜禽生产略有下降。受牛奶产量下降影响,全省人均肉蛋奶占有量达172.7公斤/人,比上年减少1.6公斤/人。三是优势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69.7%提升到70.0%

 

  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程度为37.1%,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2013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3.0%,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达79.4%。二是市场化程度同上年持平。农产品商品率达81.6%,同上年持平,实现程度达82.6%。三是农产品外向度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外向度为2.9%,同比降低0.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5%,成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快提升。2013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率达29.5%,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达42.7%

 

  (三)发展要素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发展支撑要素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013年,现代农业发展要素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实现程度达55.5%,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贡献率为22.7%

 

  发展支撑要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装备建设两方面。其中,科学技术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全省农民信息化程度达到69.8%,实现程度达81.6%,是科学技术水平要素中实现程度最高的指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6%,实现程度达74.4%,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万人拥有农业科技人员为4.96人,实现程度达49%,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乡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9/人,实现程度达49.5%,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

 

  农业物质装备不断改善。一是财政投入继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比重为11.6%,实现程度达65.7%,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率为71.1%,实现程度达84.3%,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三是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全省农业节水灌溉率为66.7%,实现程度达49.2%,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在物质装备方面,稳产高产田比重略有下降,为54.3%,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2013年,全省农业资源和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实现程度达60.6%,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贡献率达11.9%

 

  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两方面。其中,资源状况明显提高。201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8.0%,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资源状况实现程度达65.8%,同比提高15.5个百分点。

 

  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受灾情况有所减轻。2013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为65.7%,实现程度为78.4%,同比提高6.0个百分点。农业成灾率为64.4%,实现程度达42.7%,同比提高25.0个百分点。

 

  二、现代农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我省地形平坦广阔,交通航运便利,铁路网四通八达,市场广阔。环抱京津,既是河北最明显的区位特征,也是最独特的发展优势。土壤环境质量优良,农业地质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平原地带98.68%的土壤符合无公害要求,97.98%区域的土壤达到绿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提供了优越条件。

 

  2、生产基础良好,优势产业突出。近年来,我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蔬菜、畜牧、果品三大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林牧渔业良好的生产基础和发展势头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劣势分析

 

  1、资源条件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省农业发展面临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严峻考验。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显示,我省人均耕地面积1.4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建设用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2013年,全省稳产高产田比重为54.3%,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水资源短缺矛盾仍然突出,我省属资源性缺水省份,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32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水资源紧张程度加剧,严重制约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

 

  2、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我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薄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农产品外向度较低。近年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量有了显著增加,但相对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全省初级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的比重仅为2.9%,成为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提升缓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造成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提升缓慢,2013年,在全省乡村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98%,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程度为8.99/人,仅比上年提高0.06/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当于初中水平。文化程度低导致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和科技推广应用难度加大,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机遇与挑战

 

  目前,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两大机遇,一是政策机遇,二是战略机遇。

 

  首先,惠农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惠农新政包括国家投入三农资金持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等。同时,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政策支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第二,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最重大、最现实的战略机遇。我省尤其是环京津地区要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充分利用京津市场、人才、科技等资源,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展我省农业的多功能性,带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挑战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第一,土地分散经营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同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河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仍较普遍,分散经营的土地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影响土地的科学管理,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阻碍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

 

  第二,自然风险及市场风险加大。一是自然灾害风险。近年来,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及不可预见的动植物疫病风险偏多偏大,而农村基础设施减灾抗灾能力不强,给农户造成了较大损失。二是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农业生产发展造成的冲击和损害明显增大,种养户对农业生产形势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农民扩大生产、增加投入的积极性。自然风险及市场风险严重威胁着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安全。

 

  第三,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留乡务农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大、妇女多、文化低的特点,整体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不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难度,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第四,粮食继续增产难度较大。随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病虫害严重侵袭,短期内突破性增产科技成果不多,粮食产量在高基数上继续增产难度较大。另外,与其它种植业相比,种粮的比较效益仍显低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五,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阶段,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面临新挑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人工价格居高不下,推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虽然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政府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标准有所增加,但因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三、对策与建议

 

  从监测结果看,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仍存在农业资源制约、农业外向度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缓慢、环境气候制约性增强等障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省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变区位、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抓住、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战略机遇,应对挑战,全力推进河北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快推进现代农业

 

  首先,充分利用农业自然条件优势,实施绿色农业、精品农业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及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其次,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推动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综合效应。三是充分利用京津市场、人才、科技资源,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强与京津超市和家庭对接,满足京津高端市场需求。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深入推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等农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414.9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7%,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82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9%。与河南相比,我省在土地流转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还需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进一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一是创新观念,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建立和完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建设,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土地流转提供资金保障。对土地流转达到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技术等重点扶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加快针对土地流转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保险公司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四)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真正把我省的名特优农产品推出省门、国门。一是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通过外引、内联、整合、重组,建立一批外向型的龙头企业和出口基地,扶持其做大做强。二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设备技术,同国外经销商合作经营。利用现代网络营销等开展合作交流,打通外向通道。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出口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进一步提高我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完善扶持政策,营造农产品出口的良好环境。

 

  (五)加强现代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要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造农业新增长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把工业化理念嫁接到农业领域,形成种养加合一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大循环。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探索现代农业、创新经营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特别是环京津地区示范区建设,形成环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带,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疫病消灭计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方案以及疫情追溯、捕杀赔偿和进口风险评估等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畜禽和农作物生产的不利影响。

 

  二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中长期预测和预报,规划和建设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建立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对气象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和处理,从而促进各种观测资源的共享。

 

  三是加强农资农业生产市场监管。净化农资市场,加强农资打假,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四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化解农产品卖难买难增产不增收现象。

 

  五是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成果。通过加强技术联合,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成果,靠名、优、新、特品种提质增效。

 

  六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通过正规院校和社会力量建立职业农民培养平台,努力培养具备专业化生产技术、管理和经营水平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七是加快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促进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变。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力度,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八是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机构的作用,探索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农业保险,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